罗马,罗马:无须破译的隐喻
文 / 樊 林
这是一批看上去非常简单的影像,两个简单的午后场景,天空、树木、房屋、道路构成了观察的基本对象,它们简单地并置在一起,似乎并不体现出拍摄角度的特殊性。连光线的选择几乎都是最日常的一种,太阳照耀着一切,如此明亮,没有给予任何情绪方向的暗示,几乎触犯了摄影家们对光线质感极尽追求的忌讳。这样的画面令人心平气和地感受它的简单,但我开始怀疑和猜测镜头背后那双眼睛的动机。

明显地,题目中一定隐藏着一些深刻或复杂的含义,当读到“Roma,Roma”,我们的警惕性即刻被唤醒!“罗马”?那是一个多么复杂、多少沉淀因而充满迷惑的地名,同时它一定不仅仅是一个地图上的点,也是一段历史、时间,是欧洲文明中的一种时空显现方式。

然而画面上朴实的它们当然不是那个真正的充满光荣与雄伟的罗马,历史书和古迹已经教会我们认识罗马,以致于每一个踏足那片土地的人都会迅速地开始辨认与感怀。它们,一处是属于瑞典的波罗的海中的小岛,另一处在西班牙,偏偏都被称为“罗马”。艺术家并非出于历史与文明的附会爱上这两处平静的所在,乘坐飞机、火车、轮船、巴士和小车穿越大陆寻找“罗马”,她的身体移动让两个远离之处平静柔和地相遇在阳光下。

造成图像的是地图上的两个名字,两个镜头的立体相机,艺术家的移动。并不真实的“罗马”景观,真实只在于镜头产生的联系和艺术家的旅程。“Roma,Roma”的关键词大概在于:移动、转换和旅途,再乘以“地点和位置”,简单的对象做了一次乘法演绎。在其中的一个“罗马”,Yuki用一个镜头将一卷胶卷拍摄完毕,带着它,来到另一个“罗马”,睁开此前蒙住的那一边镜头,打量眼前的场景,最后,两个“罗马”并置在一起,成为一张通常意义上的照片。

油画颜料的出场同样也是新奇的一部分,我们似乎已经遗忘,当彩色照片出现之前,人们都用这样的方式尽可能地还原一个真实的视觉印象,事实上,色彩却提供了情绪的赋予。当年的旅行者往往购买手绘色彩的“彩色”明信片,我们知道真正普遍意义上的旅行恰恰是从十八世纪欧洲人对罗马古迹的残垣断壁的凭吊开始的。大量的铜版画构成理解罗马的重要图式词汇,出自瓦西之手的铜版画集《罗马古今建筑图集》、《罗马教育旅行指南》为人们抒发怀古之幽思提供了图像的对应。同时为人们对“风景”的判断提供了可以依据的标准。当照片取代那些铜版画,摄影家们依然参考那些构图、角度和美感。艺术家以黑白胶卷获得对象,再凭借油彩还原那个现实中色彩纷呈的“罗马”。这个过程,照片引导着画笔。

真正发生奇迹的原因恰恰在于一种洞见的闪现,内心情感,人生体验,游走的感动共同地构成了一个关于罗马的隐喻。

两个镜头的相机,先蒙住一边的眼睛,左眼与右眼的开关闭合之间,我们看见了左边的罗马、右边的罗马。